2024-05-09 19:05:00

除了歌剧之外,巴洛克时期产生的较大的声乐流派包括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和一些使用协奏曲风格的宗教作品。

清唱剧是一种类似于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但它有一个讲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没有舞台动作或服装。清唱剧中的副歌既可以用来叙述故事,也可以用来总结或评论情节。清唱剧大多以宗教内容为内容,清唱剧的原词来自oratory,指的是教堂毗邻的祈祷厅,这里是清唱剧等音乐作品首次演出的地方,因而得名。

清唱剧和歌剧的主要区别(清唱剧名词解释)

据说,意大利宗教领袖圣菲利波·内里(St.FilippoNeri,1515~1595)非常重视教堂会众在仪式中演唱《劳达》(一首非仪式性的宗教歌曲)。他在罗马的祈祷厅仪式中安排了大部分这种音乐,作为吸引人们参加仪式的一种手段。他还请作曲家为仪式创作音乐。它还反映了天主教会在反宗教改革期间希望吸引更多人参加其仪式的愿望。由于清唱剧诞生于意大利,早期的清唱剧大部分都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而且,它几乎与歌剧同时诞生。1600年,卡瓦利利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在内利的祈祷厅中演出。它通常被称为第一部清唱剧。事实上,这是一部宗教歌剧,清唱剧这个名称的广泛使用是在1650年之后。

对话也是清唱剧的来源之一,清唱剧是在宗教音乐中加入人物之间的戏剧性对话而形成的。例如,以耶稣受难为主题的传统宗教剧。类似的做法也形成了16世纪的对话劳达和对话经文歌。也就是在一些《劳达》或经文歌中,像当时的一些田园歌曲一样,加入了戏剧性的叙事和对话内容。例如,在Viadana于1602年创作的经文歌《儿子,你为何这样做?》中,玛丽和约瑟夫质疑耶稣,他们组成了三人组。这种经文歌形式在当时很常见,也在仪式上演唱。它的歌词不仅有拉丁语,还有当地语言。乔凡尼·阿内里奥(GiovanniAnerio,1567~1630)也为内利的祈祷堂创作了很多这样的作品,其中有一些比较长,可以称为清唱剧。例如,《圣保罗的转变》有四位独唱者:叙述者(男高音)、扫罗(男高音)、天籁之音(男低音)、亚拿尼亚(男高音),以及八声部双合唱,管风琴由男低音为独唱者伴奏,而其他伴奏乐器与副歌重叠,演奏序曲、前奏曲和间奏曲。

到巴洛克时期中期(1650年左右),最重要的清唱剧作曲家是贾科莫·卡里西米(GiacomoCarissimi,1605~1674)。作为罗马圣阿波利奈尔的院长,他创作了许多弥撒和经文歌,但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清唱剧和康塔塔。他的清唱剧有十四部流传至今,其中最著名的是《耶夫它》、《约拿》和《但以理》。其中大部分以《圣经·旧约》为基础,用拉丁语演唱。较大的歌曲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每部分都以合唱结束。后来这成为巴洛克晚期清唱剧的一种格式。在祈祷厅唱歌时,牧师经常在两部分之间进行布道。卡里西米的创作手法总体上显得比较保守和简单,但在某些地方却与蒙特威尔第有相似之处。例如,他经常使用各种不和谐音、装饰音和绘画技巧来表达歌词的情感内容。副歌的结构通常采用主音和声风格,以便更清楚地听到歌词。此外,这些合唱在清唱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合唱外,他的清唱剧还采用了歌剧中使用的各种唱段、宣叙调和咏叹调,并能充分利用宣叙调的风格来达到叙事目的,在抒情段落中取得更大的旋律自由度。他的声乐部分大多只用连续乐器伴奏,有时还加两把小提琴演奏前奏和间奏,使器乐伴奏增添了更多的变化。

卡里西米的学生马克·安托万·夏庞蒂埃(MarcAntoineCharpentier,1645~1704)继承了其老师的形式和风格,创作了约50部清唱剧,并将这一流派传播到法国。卡里西米的同时代人、意大利作曲家多米尼科·马佐奇(1592~1665)也写了7部清唱剧(其中大部分仍称为对话),编入1664年出版的文集《宗教协奏曲》。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清唱剧开始从罗马传播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其他城市,甚至德国和英国的许多地方。它开始有世俗化的倾向,甚至可以在公共剧院演出,女歌手可以参与演唱,并且更加强调咏叹调的运用。此时主要的无伴奏伴奏作曲家有亚历山德罗·斯特拉德拉(AllessandroStradella,1644~1682)、斯卡拉蒂、维瓦尔第、许茨、福克斯和约翰·阿道夫·哈塞(JohannAdolfHasse,1699~1783)等人。他们大多也是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事实上,清唱剧和歌剧这两种流派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不过清唱剧大多采用宗教题材,舞台动作很少。巴洛克时期晚期,这一流派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峰。

上一篇:二胡独奏有哪些 二胡独奏有哪些好听的曲子

下一篇:小提琴的保养防护方法(小提琴保持什么湿度)

相关阅读